清晨五點半,鳳陽縣總鋪鎮鹿塘村的薄霧還未散盡,陳大叔的掃帚已在村道上劃出沙沙的聲響。“以前腿腳不便,在家干著急,現在家門口打掃衛生,一年九千多元,藥錢有了著落!”他直起身子抹了抹額頭的汗珠。
崗位開發+量身定制,托起民生底線。“年紀大了,難找到合適的工作,剛好村里給我安排保潔崗搞衛生,為子女減輕了負擔!”脫貧戶王大媽話語里透著安心。總鋪鎮緊盯脫貧人口和弱勞力群體的實際需求,開發環衛保潔、電站管護、道路管護等公益性崗位,讓無法離鄉、缺乏技能的村民端穩“飯碗”,實現從依賴“輸血”轉向自主“造血”的蛻變。
多元崗位+一崗一責,守護萬家燈火。夜幕漸沉,道路管護員呂師傅與村聯防隊員一起,打著手電、臂佩袖章,沿路仔細排查隱患。“有他們巡夜,睡覺都安穩”!村民這樣感慨道。秸稈禁燒員老李農忙季全天駐守田間:“我得盯緊嘍,一處煙都不能冒,空氣更好了。”光伏電站的管護員們定期清洗、檢修設備,守護著村集體的“陽光收益”。
規范管理+動態監管,筑牢崗位實效。“每月簽字考勤,對于不能勝任崗位職責、不能堅持正常工作、不服從日常管理的,及時解聘并停發公益性崗位人員薪酬,實行動態調整。”鎮振興辦負責人翻開考核冊子強調道。公益崗絕非“鐵飯碗”,總鋪鎮推行“按需設崗、動態考核”機制,建立實名臺賬,一人一檔,定期核查在崗實情。對冒名頂替、“吃空餉”現象堅決“零容忍”。
從田間地頭到村居院落,總鋪鎮的公益性崗位如點點星火,匯聚成光。這些“家門口”的工作,不僅穩穩托起了困難家庭的生計,更讓鄉村治理的“末梢神經”充滿了活力。